中共独立发展
编辑
主条目:中国工农红军、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
作为起义军总指挥部的江西大旅社,现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为了反对蒋介石,于1927年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枪[2]:4922。由此建立起由中国共产党直接控制的军队。8月7日,中共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而后毛泽东在湖南进行秋收起义,并于1927年10月带领军队到达江西井冈山,建立井冈山根据地,途中进行了三湾改编,确定中共对军队的绝对控制。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时的残馀势力与其他武装势力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
由于中国国民党的势力尚在完成北伐战争,无暇顾及地方尤其是南方的军事势力,中国共产党的部队得以壮大。当时作为中国共产党湖南省委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推行土地革命,没收地主的地权以换取农民的支持。在中国国民党势力薄弱的不发达地方建立根据地,用游击战术避开军阀的进攻。这套政策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各省的中国共产党分部纷纷复制其经验建立起地方根据地。其中以在江西南部建立的中央根据地最大,中共的武装势力发展到十万人。
国民政府全面围剿
编辑
参见:第一次剿共战争、第二次剿共战争、第三次剿共战争、立三路线和第四次剿共战争
1928年6月,奉军大元帅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12月29日,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在奉天通电东北易帜,除却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改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宣布归顺南京,南北象征性统一。
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主力在军事上消灭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准备召开“国民会议”,制定训政时期约法,由蒋当总统,把五院院长统一置于总统管辖之下[5]:472。蒋经常公开警告提防中共之威胁,但蒋希望先弭平军阀,再对付中共;故蒋暂缓大举征伐毛泽东,改由地方及省级军事长官负责;“苏区”得到三年成长,颇具规模;张国焘说:蒋专注于第二阶段北伐和后来与军阀间之衡突;战争使全国各地恶化,乡村民心背离、成群游荡逃兵溃卒,极易被中共吸收;党派内哄消耗政府力量,使“苏区”在金钱和武器援助下有足够时间去扩张[6]:104-105。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3,600人进军赣南[7]:187-188。
1930年1月上旬,毛泽东决定率红四军回师赣南[7]:209。10月2日,毛泽东和朱德命令红一军团,“决于四日拂晓总攻吉安城”,成立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7]:231。
委员长李立三仍支持“城市革命”路线,希望由知识份子与中产阶级入手。他认为1930年爆发中原大战是很好的时机,动员城市和乡村的共产党组织向附近的大城市进攻。但行动当中城市的组织暴露行踪,使得自1927年清党以来好不容易恢复的工人组织再被国民政府一网打尽。此一行动溃败代表著“城市中心论”政策彻底失败,李也因此遭批斗罢黜。中共也随著接下来的十年建设/国民政府剿共阶段,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获得大多数贫农支持与获得武器资源的“回到乡村”路线上。
1930年至1932年6月,国民政府四次对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的根据地中央苏区“围剿”[2]:4922。由于中国国民党内部派系意见不一,以及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成功游击战术,四次围剿均告失败。
1931年1月3日,红军在东韶附近进攻谭道源部第五十师,打破第一次“围剿”[7]:240-241。4月,顾顺章在上海被捕。5月31日,红军突袭建宁县,打败刘和鼎三个团,打破第二次“围剿”[7]:250。6月22日,向忠发被捕。二人的被捕及处决代表共产党势力彻出了城市。6月6日,蒋称即日将赴江西指挥,6月22日抵达南昌,集中30万兵力[7]:251。7月10日前后,毛泽东、朱德在闽赣边收拢红一方面军主力,回师赣南,于7月28日到达兴国西北的高兴圩[7]:252。8月5日晚,为跳出敌主力包围,于高兴圩受严密包围之红一方面军急行军东进,8月6日中午抵达莲塘[7]:253。8月7日,莲塘战斗朱德、毛泽东指挥红一方面军主力打败上官云相部1旅加1个多营;同日下午良村战斗打败第五十四师[7]:254。8月11日,黄陂战斗红一方面军打败毛炳文师[7]:254。8月16日,红一方面军被包围于黄陂、君埠地区[7]:255。8月13日,毛泽东、朱德在君埠召开军事会议,会后命令红十二军向乐安佯动,红一方面军主力突破重围,到兴国东北白石、枫边地区休整[7]:255-256。红十二军牵著“进剿”军往东北走,到8月底红一方面军已西去;9月初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3万多人到兴国、万安、泰和县间的均村、茶园冈山区隐蔽集结[7]:256。9月4日,何应钦按照蒋介石决定,令左、右翼两集团军退却;9月7日,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一部在泰和县老营盘歼灭第九师1个旅[7]:256-258。红一方面军主力在兴国县高兴圩攻击蔡廷锴2个师,对峙两天双方死伤都近3千人;9月15日,红一方面军主力转移到东固以南的方石岭,截住韩德勤师和蒋鼎文师一部将其全歼,韩德勤被俘后化成伙夫离开;其他进击军撤出根据地,打破第三次“围剿”[7]:258。9月,王明前往莫斯科,博古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实际领导人。中共也逐渐迁往江西瑞金的根据地。博古、李德等苏派排挤毛泽东,直接指挥部队。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定都瑞金。
同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满洲地区,并于次年在当地扶持已经退位的前清朝皇帝溥仪,建立满洲国,并在此后数年不断向华北地区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这一时期中国国民党对东北伪满洲国政权采取不抵抗政策,仍维持中日邦交,放纵日本在中国北方势力坐大。中国共产党在满洲沦陷之后即对日本宣战,并组织由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满洲进行游击战,与当地不愿投降的部分国民党旧部联合对日局部作战。
中共转移主力
编辑
参见:第五次剿共战争和长征
1933年4月,江西新淦为中国工农红军所陷,国军军心摇动,局势险恶[8]:27。蒋随后发表《告各将领先清内匪再言抗日电》,申明“外寇不足虑”,中国共产党实为心腹之患,如不先清中国共产党,“则决无以御外侮”[9]:25-36。1933年9月,蒋介石发动对苏区的第五次围剿[2]:4922。蒋在德国顾问辅助下,兵力达到100万人。中央红军在作战中,在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战略指导下,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结果使反围剿遭到失败[2]:4922。同年年底,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福建部分地区发动起义,宣布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强调“兄弟齐心御外辱”的国内政策,该政权仅存在数月时间即被国民政府剿灭。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除留一部分继续坚持游击战争外,主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2]:4922。11月,国军占领瑞金。
中共红军主力部队于1935年1月到达遵义后,召开遵义会议,至此确立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10]。中共认为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之后过程红军主力部队辗转从四川到达陕西,因多次与中国国民党部队的冲突和缺水缺粮等因素损失大半兵力。其中较为知名的事件有“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于1935年10月与陕甘根据地部队会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结束。此外中国共产党根据地也因受国军攻击而有所受损。
国共再次合作
编辑
参见: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西安事变和陕甘宁边区
1935年至1936年间,驻扎在陕西的红军部队与国民政府部队多次发生冲突。其中较为著名的有1936年2月红军以进入河北、热河抗日为名,袭击太原的阎锡山部队,向地主抢粮,以解决缺粮问题[11][12]。以及1935年开始东北军和西北军对共军的攻势。
1935年11月,中国国民党在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后,逐渐改变对日政策。1936年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之条件[2]:4922。杨虎城,张学良二人发动政变,扣押蒋介石,是为西安事变。中共最初希望对其“交于人民公审”,但在共产国际的要求下,改为了“希望和平解决”[4]。其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中国共产党借联合抗日之名获得喘息机会。
1937年2月,在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共发出《给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国共两党重新合作的主张。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于7月15日发表庐山声明,事实上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9月22日,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并接受了中共的《共赴国难宣言》,第一次国共内战正式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